失智症患者,相較於白天,在黃昏時、傍晚、晚上時,會出現更為嚴重的焦躁、激動、易怒、吵鬧、大叫或意識混亂等情形,因此又稱作「黃昏症候群」,但並不是每一位失智症患者都會有黃昏症候群。黃昏及晚上時通常也是疲累的照顧者需要休息的時間,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將會影響白天的照顧狀況,長期下來甚至會有不堪負荷之感。
黃昏症候群真正的發病原因其實目前還不清楚,但推測與患者本身和環境兩大因素有關。
為了降低黃昏症候群,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:
-
在下午安排一些簡單重複性高的小活動或是家事,例如折衣服、折襪子等,讓他即使在判斷力與體力不佳的狀況下,仍可以輕鬆進行的活動,這樣可以有助病患度過這段時間,減少行為的干擾,但也不要計畫太多活動而讓患者太累。
-
用患者喜歡的點心、物品將其注意力轉移。
-
在下午到睡覺以前,增加室內的照明亮度,黃昏時將窗簾關上,盡量減少陰影,因陰影可能造成患者混亂,將室內燈光打開也會有幫助。
-
白天時若需要可適度休息,但避免過長或過晚的午覺,反而干擾夜間的睡眠狀況。
-
若時間太晚,避免咖啡、可樂、或其他含咖啡因飲料,盡可能於上午飲用。
-
晚上時應避免噪音以及干擾。
-
安撫患者,試著了解及改善是否有身體不舒服的症狀,或試著轉移注意。